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4:31 点击次数:108
图片
交错的山涧;网状滩
自然篇
字源演变
图片
说文解字
“淄”zī,形声字,从川甾声,“淄”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。商晚期金文的字形与今版“淄”相似;春秋晚期的另一款字形应是“
图片
”的变体,与本字无关;东汉《说文》未收录这两版字形,汉隶作“湽”。川,依山流下的水;甾,敞口的网状物,此处引用“网状、交织”的引申义。造字本义:交错的山涧;网状滩。图片
备注:
于“川”字而言,“丿丨”符号既可指垂直的“水两侧”,也可指水平的“水两边”;于“州”字而言,亦是如此,但后人更多的是将“川”字作为“水中岛屿”义,其实也可以包括垂直的“特殊地貌”。
图片
图片
由于“淄”的卜辞例数仅有两例,均作“地名”义,故无法从卜辞中获取该字本义。甲骨文的“淄”字“从川甾声”,其描述的可能是垂直、水平的两种地貌。垂直的即可指依山上流下的、呈交织状的溪流,即山涧;水平的即可指河道中的网格状的滩涂,即网状滩。
受甲骨文字形影响,西周开始,“淄”字的字形发生讹变。这一时期的“淄”字并不“从川”,而是“从申(
图片
)”。“申”字的甲骨文写法类似作“
图片
”,“雷、電、神”皆与“申”字符有关,这是先商古民用于表示“闪电”的符号。约战国中晚期,楚、秦简才将“图片
”讹作“图片
”,汉隶进一步讹作“申”。甲骨文的“图片
”符号中,“图片
”描绘的是闪电的“延伸性”,“彐”描绘的是闪电的“多路性”,上下互补的结构描绘的是闪电的“重复性”。《殷周金文集成引得》一书中,被释作“淄”的金文有很多,但其实只有集成6644、272、285中是可以看到“甾”字符的。其中,商晚期的一款“淄”字(集成6644)应是最符合其隶化特征的,但仅有一例。其他数款字形中,“
图片
”字符所包裹的并非“甾”,而是以“鬲”为主,兼有“角、鬯、南、凵”等。这数款字形有一个共通点,即“图片
”字符中所包裹的字符均可视作容器。周人用“图片
、甾”会意,应是想表达一种功能性的容器,如连体、连接之类,而这已与“川”无关了,更像是根据新生事物而造的字。图片
西周至春秋·被考释作“淄”的字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